為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陜西省高水平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準確把握關于加快構建萬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集群的工作要求,加快推進陜西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創新集群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發展現狀
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是發展新能源產業的重要支撐,主要包括硅礦石的開采、冶金硅和工業硅的冶煉提純、多晶硅的制備提純、單晶硅棒的拉制/多晶硅鑄錠、單晶/多晶硅片的加工與切割、單晶/多晶硅電池片、電池組件的生產制造、光伏系統集成、光伏發電及光伏產品生產等。關聯產業主要有逆變器、光伏玻璃、EVA膠膜(聚乙烯-聚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光伏漿料、光伏焊帶、光伏支架等。近年來,我省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迅猛發展,為全省工業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產業體系完整。我省光伏產業已形成涵蓋晶硅材料制造、硅片加工、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系統(電站)等多個領域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硅片、組件出貨量....。擁有硅材料組件研發制作、光伏發電設備及組件制作及從事光伏電站項目工程等 20 多家骨干企業,2023 我省光伏制造產業規模位居..前列,產值約 1600 億元,增長 26.5%。光伏組件市場占有率連續三年位居..首位,硅片出貨量連續九年....。
創新能力突出。我省隆基綠能晶硅電池研發轉換效率連續打破..紀錄,2023 年自主研發的背接觸晶硅異質結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 27.09%,是繼 2022年11月隆基綠能創造26.81%的硅太陽能電池效率..紀錄后的又一次突破。集群優勢明顯。我省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陽、渭南、商洛、榆林等地,逐步形成“工業硅—多晶硅—單晶硅片—單晶電池片+輔件+光伏玻璃—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產業鏈,從單一硅材料延伸發展向光伏特種玻璃、金剛石切割材料、碳纖維坩堝、光伏建筑材料和導電漿料等多條支線產業鏈,以及“技術研發、技術轉移、專業孵化、光伏+應用場景、其他社會中介服務”等服務鏈,產業創新集群優勢明顯。
二、總體要求
(一)發展思路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下游應用需求為牽引,走高科技、高附加值和特色化發展道路。放大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現有優勢,依托隆基綠能、天宏瑞科、彩虹新能源等..企業,以資源、市場和人才要素為基礎形成產業發展集群,以技術創新、路徑創新和政策創新為抓手,推動我省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形成....的產業創新集群。
(二)發展目標
以大型電站、分布式發電、智能光伏、光伏建筑一體化等應用帶動產業發展,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拓展市場。實施..企業帶動戰略,..產業布局、擴大省內配套,扶持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和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發展。沿產業鏈條打造以關中為核心的光伏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以陜北為核心的光伏材料產業集聚區。力爭到 2025 年形成年產值 3500 億元以上的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創新集群,2035 年產值達 7000 億元以上。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行動
以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為契機,依托隆基綠能、西安交通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科研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布局建設一批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加快突破單晶硅、多晶硅等原材料生產節能降耗技術;硅片切割、拋光、彌漫及表面處理等工藝升級、生產效率提高技術;光伏電池低溫銀漿、透明背板研發以及正極銀粉材料產業化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廢石英坩堝回收利用生產高純石英砂的工藝技術,降低硅原料供應風險。夯實..晶體硅電池技術優勢,重點發展N型電池(Topcon、HPBC、HIT、IBC等),持續提高電池轉換效率。不斷探索拓展分布式光伏應用領域,提升光伏的跨界融合力和創新力。支持..企業實施“揭榜掛帥”項目,組織開展底層技術、核心部件研究,加快推進首臺(套)推廣應用,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水平。到 2025年,取得授權高價值發明.. 20 項,取得行業技術標準 10 項,轉化產業化項目 10 個,建設省級以上創新平臺 3 個。力爭 2026年前,硅冶煉領域全部產能達到能效基準水平以上,30%以上產能達到能效標桿水平。
(二)實施產業延鏈補鏈行動
依托隆基綠能、陜西有色、電子信息集團等優勢企業,沿“石英砂—工業硅—多晶硅顆?!獑尉Ч琛獑尉Ч杵獑尉щ姵仄?輔料+光伏玻璃—太陽能電池組件”路徑,加快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用材料、輔件,補齊單晶硅產業鏈條,重點發展單晶硅片、光伏玻璃、透明背板、低溫銀漿、正極銀粉、EVA 封裝膠膜材料及鋁合金支架等產品,為我省太陽能光伏制造提供全產業鏈支撐。持續推進已有產業升級和優勢產品上量,通過外部招引和本地培育加快補齊產業鏈缺失環節。增強上游工業硅、多晶硅、單晶硅產業匹配能力;依托省內企業實施補鏈計劃,適度提高單晶硅供給能力,強化與周邊內蒙、新疆的區域聯動,保障產業鏈穩定供應。把握綠色建筑發展趨勢,積極推廣技術..的光伏建筑一體化電池組件產品;大力發展分布式發電,增加下游市場需求。力爭 2025 年,省內配套率達到 15%以上,硅材料企業綠電使用率達到30%以上,引育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 20 家以上,省內形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鏈。
(三)實施數字賦能增效行動
實施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與企業研發、生產、運維等各環節的深度融合。推動光伏基礎材料生產線智能升級改造,提升工序間自動化傳輸和流水線作業能力,加快推進太陽能電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推動光伏系統智能集成和運維。建設一批光伏產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實現制造環節向信息化、智能 化 發 展 。 貫 徹 落 實 《 智 能 光 伏 產 業 創 新 發 展 行 動 計 劃(2021—2025 年)》,大力推動智能光伏試點示范。引導..企業將工業互聯網平臺對上下游企業開放,提升行業數字化水平。鼓勵互聯網平臺企業發揮優勢,應用數字技術助力光伏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到 2025 年,力爭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場景”10個,數字化工業園區 5-8 個。
(四)實施..招商引資行動
按照“四個一批”要求,加快實施項目保障工程,增強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謀劃儲備一批產業鏈相關項目,加快補短板強弱項。充分發揮頭部企業帶動作用,匯聚整合上下游資源,圍繞透明背板、低溫銀漿、正極銀粉、多晶硅、單晶硅等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建設榆林高新區 2 千萬片/年光伏硅片生產、3000 萬平方米/年光伏 EVA 膠膜、氟化硅 20000t/a 光伏級電子硝酸生產裝置等項目,進一步打造規模化、集群化產業生態。
(五)實施骨干企業培育行動
加強透明背板、低溫銀漿、正極銀粉、多晶硅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骨干企業培育,推動優勢企業上市。創新政策工具,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各類創新要素向重點企業集聚。支持骨干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支持具備條件的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在細分領域打造一批“隱形..”,提高光伏玻璃、透明背板、超細高強鎢絲、金剛石線鋸、導電銀漿、正極銀粉、EVA封裝膠膜材料、光伏用膜等中小生產企業對..企業的配套能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鼓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對標....標準,打造規范化、標準化的生產運營模式,增強產品質量穩定性與可靠性,夯實品牌基礎。發揮..企業的帶動作用,聯合中小企業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主動拓展..市場,開展海外品牌建設推廣,通過讓..產品“走出去”帶動品牌“走出去”。到 2025 年,培育新增專精特新企業 5 家以上,培育..品牌 3-5 個。
(六)實施產業創新集群發展行動
在關中地區差異化布局硅片、電池、組件、逆變器等光伏產能;在西安經開區、榆林高新區等地聚焦太陽能光伏電池用材料、輔件,重點布局多晶硅、單晶硅、硅片、光伏玻璃、透明背板、超細高強鎢絲、金剛石線鋸、低溫銀漿、正極銀粉、EVA 封裝膠膜材料等產品。發揮逆變器、膠膜等制造業優勢,推動光伏制造配套行業壯大。鼓勵面板玻璃、邊框等光伏支撐產業發展,提高本地配套率。加快構建形成區域集聚、優勢互補、配套協同的光伏產業發展格局。到 2025 年,在西安、咸陽、渭南、榆林等地形成光伏產業集聚區,合力打造形成年產值 3500 億元以上的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創新集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充分發揮省萬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工作..小組及其辦公室和各市(區)專班作用,統籌協調解決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創新集群發展中技術創新、市場培育、產業鏈引育、要素供給等重大問題。各市(區)要立足當地實際,摸底分析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現狀,指導專業化園區做好硅基太陽能光伏產業創新集群培育工作,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及時報送省發展改革委備案。
(二)強化政策支撐。鼓勵硅材料企業提高綠電使用比例。對企業研發、采購、生產、銷售、管理等各環節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示范項目和新建數字化工廠項目,按照一定比例給予補貼,并在..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時優先予以推薦。加大首臺套(批次)應用保險補償、銷售獎勵政策支持力度,..下游企業有效需求。依托重大技術研發項目,建立多渠道研發資金支持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提供融資租賃、擔保、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信用保險保單融資增信,以及投貸聯動、投保聯動等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金融對光伏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三)加強人才引育。充分發揮我省高校資源聚集、職業技術院校門類齊全優勢,圍繞光伏產業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人才。針對產業不同發展時期的人才需求,引進一批具有....水平的..和行業學術帶頭人。通過實施傳統設備、工藝升級改造、核心技術攻關等項目,培養一批熟悉光伏..制造、信息通訊、系統集成技術、實戰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通過產業壯大,不斷提高全省光伏產業吸納就業能力。